2024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城市学院初赛通知

发表时间:2024-04-22 15:41:26文章阅读数:

  

  为做好2024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优秀选手的选送工作,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英语教研室将于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举办2024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城市学院初赛,具体安排如下:

一、初赛形式

  1.学生自行组队参加,每组三人,指定一名组长,并邀请一位英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2.每组选手根据自己经历过的、或发生在身边的跨文化交际事件,采用表演的形式讲述跨文化故事,主题可涉及多元文化生活、公共外交和商务沟通等方面。

  3.每组将跨文化故事表演拍摄成3分钟以内的视频,视频中所用语言应均为英文,脱稿。初赛只需提交跨文化故事表演的视频,不用进行案例分析。

  二、大赛章程

  1.大赛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 增进国际理解

  2.大赛宗旨:“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旨在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优德w88体育app,优德体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全国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跨文化沟通能力、交流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充分发挥大赛的育人功能,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理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三、参赛资格

  1. 中国学生组:

  (1)参赛学生须为中国籍,全日制高等学校在读,学段、年级不限。

  (2)省赛和全国赛均以团队形式比赛,每个团队由3名学生组成。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每个团队最多含1名英语类专业学生;不允许跨校组队。

  (3)每个团队最多可设1名指导教师。

  2. 国际学生组:

  (1)参赛学生须为非中国国籍,在国外接受基础教育,本人及父母母语为非汉语,中国境内全日制高等学校在读。

  (2)省赛和全国赛均以团队形式比赛,每个团队由3名学生组成。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不允许跨校组队。

  (3)每个团队最多可设2名指导教师。

  3. 各校须严格参照上述要求组队参加全国赛,报名时如实填写参赛学生相关信息。若发现填报虚假信息,组委会将取消所涉院校团队当年参赛资格。

  4. 获得过全国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参赛团队成员,不得再次参赛。报名以参赛视频成功提交为准。

  四、比赛安排

  1.初赛:将所拍摄的视频以rmvb或mp4格式发送至邮箱waijiaoshebei7@163.com,邮件名和文件命名请都遵照“2024跨文化+校区+学部+组长所在班级+组长学号+组长姓名+组长手机号码+指导教师姓名”的顺序。视频提交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30日22:00。

  2.复赛:初赛胜出的优秀选手将于2024年11月中旬前完成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七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复赛。

  五、复赛评分原则

  大赛考察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和跨文化语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主要依据以下三个维度和五个视角:

  1. 三个维度

  1) 内容维度:跨文化交际案例的深度和广度、真实性和原创性,跨文化交际概念和理论运用的深入性与合理性;

  2) 效用维度:跨文化分析是否恰当,提出的建议是否合理,形成的反思是否具有启发性;

  3) 呈现维度:现场展示是否体现较高的综合素养,是否具有逻辑性、表现力和灵活性。

  2. 五个视角

  1) 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即是否能够发现文化差异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问题;

  2) 是否具有跨文化情感态度,即对不同文化是否持开放、好奇、尊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3) 是否掌握并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和理论;

  4) 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是否表现出善于观察、倾听、讲述、对话和思辨等能力;

  5) 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Questions:

1. Why did Ann Smith feel uncomfortable towards students’ questions and advice? Are these  questions and advice acceptable? Why?

2. What do you think of students’ way of addressing Ann? Are they acceptable ? Why?

3. What is the barrier leading to the fail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n and the students? What cultural values do you think are reflected in the conversations? How to speak inter-culturall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英语教研室

                                      2024年4月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Copyright  ?B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网络中心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430064
 
优德w88体育app,优德体育